江都區吳橋鎮 5000畝“偷熟”的蘿卜“豐”景如畫
http://www.edesartori.com 發布于2022/12/7 揚州市江都區農業農村局
中國_苗木地新聞 >> 日前,來到江都區吳橋鎮長莊村蘿卜種植大戶趙金虎的田間,放眼望去,幾十畝蘿卜田里,60多位農民工人正在起蘿卜,好不熱鬧。 一畦畦、一簇簇的蘿卜纓緊緊挨在一起,泥土里白白胖胖的小蘿卜,不時探出頭來,“豐”景如畫。“今年畝產量3500多斤,按照5角錢一斤計算,每畝蘿卜可賣1700塊錢。”豐收的喜悅讓趙金虎朗聲大笑起來。
“這塊田是旱田,種蘿卜最劃算!”趙金虎說,旱田上半年種豆、長玉米,下半年種麥。豆子收好后,有一個空檔期,正好搶種一季蘿卜。他的蘿卜9月23日播種,兩個月不到,蘿卜采收,收好后,不誤種麥。這一季的收成,當地人叫“偷熟”(偷來的一熟)。而且打碎到田里的蘿卜纓子,變成麥子的當家肥。“今年一斤蘿卜比去年多賣一角錢,賺到了!”
蘿卜田里,談笑風生,起蘿卜的“銀發團”個個手腳麻利,忙得帶勁。“每天早上7點開始,下午5點結束,一天有50塊錢工錢,還管飯呢!”82歲的張秀蘭邊說邊熟練地將蘿卜拔出,去纓、撿拾裝桶。她身旁的童翠英奶奶說,他們都是六七十歲的人,在家也是玩,在這起蘿卜就當鍛煉身體了。
不到20分鐘,一卡車的蘿卜裝滿了,跟隨運送車來到位于吳橋鎮的常綠醬品廠。廠內有4個長方形“天坑”,已倒滿近50萬斤蘿卜,上面覆蓋一層厚厚的腌制鹽,空氣里彌漫著腌蘿卜的清香。
“鵝頸白蘿卜是蘿卜里的‘天花板’,又脆又嫩,特別適合腌制。”醬品廠負責人王留才介紹,吳橋屬于高沙土地區,土壤和氣候有利于蘿卜生長,鵝頸白蘿卜因酷似鵝頸而得名,在當地已有近百年的種植歷史。
為了把小蘿卜做出大文章,吳橋鎮積極引導群眾擴大蘿卜種植面積,牽頭成立鵝頸白蘿卜專業合作社、醬品廠,給村民統一提供種子、統一回收。合作社還起草制訂了江蘇省鵝頸白蘿卜質量生產標準,注冊“鵝頸卜”商標。幾年來,吳橋鎮作為主產區,今年種植面積5000多畝,占全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。
“從11月上旬開始收購,每天10多萬斤,不僅收購本鎮的,還有宜陵、大橋等地的,今年預計收購500萬斤左右。”王留才介紹,新收的蘿卜,倒入“天坑”,需要5天時間把鹽“吃到位”,之后需要5次壓榨,再進行分檔、修剪,最后的半成品,送到浙江、上海等醬菜廠,制作成品出售。
回眸身后,蘿卜纓子鋪成了紅彤彤的地毯,給初冬的大地帶來暖暖的生機。一片歡聲笑語中,“偷熟”的蘿卜,甜了農民的心。
(miaomudi.com)
“這塊田是旱田,種蘿卜最劃算!”趙金虎說,旱田上半年種豆、長玉米,下半年種麥。豆子收好后,有一個空檔期,正好搶種一季蘿卜。他的蘿卜9月23日播種,兩個月不到,蘿卜采收,收好后,不誤種麥。這一季的收成,當地人叫“偷熟”(偷來的一熟)。而且打碎到田里的蘿卜纓子,變成麥子的當家肥。“今年一斤蘿卜比去年多賣一角錢,賺到了!”
蘿卜田里,談笑風生,起蘿卜的“銀發團”個個手腳麻利,忙得帶勁。“每天早上7點開始,下午5點結束,一天有50塊錢工錢,還管飯呢!”82歲的張秀蘭邊說邊熟練地將蘿卜拔出,去纓、撿拾裝桶。她身旁的童翠英奶奶說,他們都是六七十歲的人,在家也是玩,在這起蘿卜就當鍛煉身體了。
不到20分鐘,一卡車的蘿卜裝滿了,跟隨運送車來到位于吳橋鎮的常綠醬品廠。廠內有4個長方形“天坑”,已倒滿近50萬斤蘿卜,上面覆蓋一層厚厚的腌制鹽,空氣里彌漫著腌蘿卜的清香。
“鵝頸白蘿卜是蘿卜里的‘天花板’,又脆又嫩,特別適合腌制。”醬品廠負責人王留才介紹,吳橋屬于高沙土地區,土壤和氣候有利于蘿卜生長,鵝頸白蘿卜因酷似鵝頸而得名,在當地已有近百年的種植歷史。
為了把小蘿卜做出大文章,吳橋鎮積極引導群眾擴大蘿卜種植面積,牽頭成立鵝頸白蘿卜專業合作社、醬品廠,給村民統一提供種子、統一回收。合作社還起草制訂了江蘇省鵝頸白蘿卜質量生產標準,注冊“鵝頸卜”商標。幾年來,吳橋鎮作為主產區,今年種植面積5000多畝,占全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。
“從11月上旬開始收購,每天10多萬斤,不僅收購本鎮的,還有宜陵、大橋等地的,今年預計收購500萬斤左右。”王留才介紹,新收的蘿卜,倒入“天坑”,需要5天時間把鹽“吃到位”,之后需要5次壓榨,再進行分檔、修剪,最后的半成品,送到浙江、上海等醬菜廠,制作成品出售。
回眸身后,蘿卜纓子鋪成了紅彤彤的地毯,給初冬的大地帶來暖暖的生機。一片歡聲笑語中,“偷熟”的蘿卜,甜了農民的心。
(miaomudi.com)
- 掃碼關注苗木地微信公眾號
每天免費獲取苗木信息!
微信掃一掃,關注苗木地公眾號 - 苗木地APP上線!歡迎下載安裝
管理網店更方便,苗木買賣更便捷!
手機掃一掃,下載苗木地APP
相關新聞
苗木資訊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