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,土壤種類較多,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,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,有機質積累較多。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,分為9個土綱,22個土類。在9個土綱中,以鈣層土分布最少。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,土壤帶基本呈
東北--
西南向排列,最東為黑土壤地帶,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、黑鈣土地帶、栗鈣土地帶、棕壤土地帶、黑壚土地帶、灰鈣土地帶、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。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,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,易于耕作,適宜發展農業;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,適宜發展農林牧業。
內蒙古森林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森林
基地之一。全區森林總面積約2080萬公頃,占中國森林總面積的11%,居中國第1位。森林覆蓋率達17.57%,高于中國13.4%的水平。森林總蓄積量12.9億立方米,居中國第四位。樹木種類繁多,全區喬灌樹種達350多種,既有壽命長、材質堅硬的優良用材林樹種,又有耐旱耐風沙運作防護林的樹種,還有經濟樹種和列入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。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
大興安嶺北部山地,原始森林就占全區林地面積的50%,林木蓄積量占全區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75%以上,被譽為"祖國的綠色寶庫"。這里盛產的
興安落葉松、白樺、黑樺、色木等,均為著名的優質木材。在罕山、陰山、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。罕山地區的云杉、
油松、柞木、山楊林,大青山、烏拉山、蠻漢山的山楊、白樺林,賀蘭山的云杉、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,都是具有較高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樹種。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。不僅在條件較好的平原區開展造林,而且深入河區、水土流失區及牧區進行造林。防護林、用材林、經濟林、薪炭林等林種都得到較快發展。據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,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,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。特別是1978年開始進行的被譽為“綠色萬里長城”和“世界生態工程之最”的“三北防護林”工程建設,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%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,牧區有35%的草庫倫得到林木保護。2008年末全區森林面積2050.67萬公頃,森林覆蓋率達17.57%。
內蒙古植物資源 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,主要品種有小麥、玉米、水稻、谷子、莜麥、高粱、大豆、馬鈴薯、甜菜、胡麻、向日葵、蓖麻、蜜瓜、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,其中莜麥、蕎麥、華萊士瓜頗具盛名。還有發展
蘋果、
梨、杏、山楂、
海棠、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。
內蒙古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,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,引種
栽培的有184種。這些植物分屬于33科,720屬,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。野生植物以山區植物最為豐富。有豐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,還有草甸、沼澤與水生植物。草原共有維管束植物1668種,隸屬于121科、504屬,有飼用價值的900余種,優良牧草200余種。內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。纖維植物有樟子松、落葉松、甜楊、蕁麻、大葉草、蘆葦、蒲、沙柳、紅柳等70多種,是造紙、編織、制繩、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。中草藥有人參、天麻、麻黃、肉蓯蓉、柴胡、甘草、黃芪、枸杞、黃苓、赤芍、杏仁等500多種。榛子、山杏、唐松草、金蓮花、松籽、文冠果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。越桔、篤斯、懸鉤子、山丁子、紅豆、山
櫻桃等果實是釀造的重要原料。沙棘、野山楂、山荊子、秋子梨、薔薇果、草莓等野果含維生素較豐富。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、口蘑、發菜最負盛名。百合類、石蒜類等50多種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業中有重要用途。檸條、沙蒿、酸刺、馬藺、堿地膚等在固沙、治堿和環境保護中有獨特用途。
內蒙古主要造林樹種 1、
華北落葉松:耐寒性強,1月平均氣溫-20℃左右能正常生長,夏季能耐35℃高溫。耐干旱瘠薄,但生長緩慢,在陰坡和陽坡溝谷邊生長旺盛,集中連片。喜光性強,對土壤適應性強。在山地棕壤、灰棕壤、淋溶褐色土、淡粟鈣土均能生長。主要分布西部
中山海拔800米以上山地,陰坡或過度坡向,是該地主要造林樹種之一。
2、樟子松:耐寒性強,能耐-40℃-50℃低溫。根系發達、耐旱、喜光、自然整枝快。適應性強,有弱度耐鹽力,在風沙土、礫質粗沙土、沙壤土、黑鈣土、淋溶黑土、白槳土上均能生長,對有毒氣體二氧化硫具有中等的抗性。
3、油松:是溫帶樹種,抗寒能力較強,可耐-25℃低溫。喜光,在全光條件下能天然更新。喜微酸性及中性土壤,適生于森林棕壤,褐色土及黑鈣土。主根明顯,側根伸展較廣。
4、
毛白楊(大葉楊、響楊):溫帶樹種,要求涼爽濕潤氣候,對水、肥條件非常敏感。喜光,稍耐鹽堿,插條生根比較困難,主要用于“四旁”綠化。
5、小葉楊:喜光,不耐蔽陰。適應力較強,耐旱、耐寒,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最適宜的生長條件是濕潤、肥沃土壤、河灘地以及河流沖積土。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方多形成“小老樹”。
6、
赤峰楊:有赤-34、赤-36、赤-17三個優良無性系,耐寒性較強,在極端低溫-31.4℃條件下,小苗和大樹均無枯稍凍害現象。抗旱、抗病蟲力均較小葉楊、小青楊和歐美楊強。
7、昭林6號楊:是赤峰市林科所用赤峰楊為母本與歐美楊、鉆天楊和青楊的混合花粉雜交種形成的無性系。速生,在同等立地條件下超過小鉆類和赤峰楊。耐旱、抗寒、抗銹病,形態美觀、材質優良,是“四旁”植樹和防護林的優良樹種。
8、山楊(火楊):淺根性,生長快,喜光,耐側方庇蔭,耐寒,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較耐干旱瘠薄,不耐水濕。是采伐和火燒跡地天然更新的先鋒樹種。分布于西部中山以上山地上。
9、
北京楊:早期速生,材積最高生長率在10年左右。自然成熟期15-16年。喜濕涼氣候,較耐寒,對水肥條件要求較高。在干旱、瘠薄沙荒、鹽堿洼地生長不良。主要用于“四旁”綠化和農防林的營造,各地均有分布。
10、白榆(家榆、
榆樹):喜光樹種,幼樹時側枝向陽排列成行。耐寒性強,具抗旱性,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喜深厚、肥沃土壤,耐鹽堿性強,根系發達、抗風力強。全市各地均有分布,是用材林、防護林重要樹種。
11、旱柳(
柳樹):旱柳較耐寒,在年平均溫度2℃,絕對最低溫度-39℃條件下無凍害。喜光,喜濕潤土壤,能耐水濕,耐輕度鹽堿。速生,常生于河岸灘地、低濕地及山地溪旁,在水份條件較好的沙丘及丘間低地也能生長。 。
12、白樺(樺木):喜光,喜濕潤、肥沃的酸性土壤。深根性生長快,壽命約70-80年。
13、黃柳:沙生灌木,是沙地治理的先鋒樹種。耐寒冷,-40℃低溫無凍害。耐風蝕,喜沙埋,喜光,耐瘠薄,耐干旱,萌芽力強,根系發達,垂直根可達3.5米,水平根可達20米以上。
14、沙柳(蒙古柳):根多,主根發育不明顯,水平根極發達,密如蛛網,萌芽力強。喜光,耐寒且耐熱,在氣溫-30℃和夏季地表溫度達60℃沙地均能生長正常,喜濕、耐旱,抗風蝕、耐沙壓,固沙能力極強。
15、沙棘(醋柳、酸刺):喜光樹種,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很強,抗寒、抗風沙,耐大氣干旱和高溫,耐水濕和鹽堿、干旱瘠薄。生長較快,根系發達,主根淺萌蘗性極強,有根瘤菌,固氮能力超過豆科植物花棒,沙棘林要及時平茬復壯。
16、紫穗槐(棉槐):淺根系,喜光,適應性強,具有耐濕、耐旱、耐鹽堿、耐陰等特點。是優良的護坡、固沙、保持水土的灌木樹種,有根瘤菌,可改良土壤。
17、多枝檉柳(紅柳):喜光,不耐庇蔭。對氣候條件適應性廣泛,對大氣干旱及高溫、低溫均有一定的適應能力,抗風,既耐旱,又耐水濕、耐鹽堿性能尤為突出。葉能分泌鹽分,生長較快,壽命較長,深根性,根系發達,萌蘗性強,耐風蝕與沙埋。
18、山杏:適應性強。喜光、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。深根性,根系發達,萌芽力強。生長快、結實早、經濟價值大。在我市石質山、丘陵、沙荒和草原都有較廣泛的分布。
19、檸條錦雞兒(毛條、白檸條):根系發達,防蝕保土能力強。喜光,分枝稠密,萌芽力強,沙埋后能發不定根,具根瘤菌,能耐瘠薄土地,耐寒耐沙埋,對土壤要求不嚴。
20、花棒(細枝巖黃芪):耐旱,沙生喜光樹種,蒸騰強度大,小葉表皮具有厚壁細胞,氣孔凹陷,表皮有灰白色絨毛,柵欄組織發達,常排列幾層,主側根發達,抗熱性強,能忍受40-50℃高溫,夏季在沙地溫度達70℃以上沙丘上仍能正常生長,萌芽更新力強,幼苗平茬可促進生長,成林平茬能提高枝條的產量。